1939年,第一次长沙战役爆发,此时已晋升为第57师副师长的李琰,在战场上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慧。
日本第106师团打算绕道包围我军主力,他当机立断,率领两个团火速奔袭上富镇,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将日军行军队伍一分为二。这支从天而降的部队不仅炸毁了敌人的后勤物资,还巧妙利用地形布置了"倒打阵地",让日军手忙脚乱,首尾难顾。
这场战斗彻底打乱了敌军的计划,为薛岳实施“天炉战法”形成包围圈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李琰凭借战功被授予四等云麾勋章,他那种快速突进的“闪电穿插”战术,还被写进了陆军大学的教材,成为后来人学习的典范。
1941年的上高战役,是李琰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带领第57师坚守云头山,面对日军主力第34师团的强攻,他突破常规,将美式M2重机枪和战壕迫击炮巧妙搭配,构建起多层次的"火力屏障"。
敌人放出毒气想要突破防线,李琰二话不说,把储备的防毒面具都给了前线的战士,自己只用块湿毛巾捂住口鼻,坚守在阵地上指挥作战。整整三天,阵地前倒下了七百多个日本兵。他的指挥所离前线很近,电话线被炸断了十七回,可他愣是没挪过一步。
在这场战斗中,第57师消灭的敌人数量占了整个部队的三分之一,正是凭借这一战功,李琰顺利晋升为师长。
1943年的常德保卫战中,虽然名义上是由余程万担任总指挥,但实际在战场上起到关键作用的,却是李琰在战前就精心构建的防御体系。这套防御工事在实战中展现了巨大的价值,为守军提供了坚实的屏障。
他打造的"蜂巢式防御工事"和"反向地雷阵"让日军寸步难行,每挪动一下都得付出惨重伤亡。
在余程万带着残余部队成功突围后,李琰在危急时刻接过了重任。他只花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就迅速重建了57师,并让部队重新具备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这场战斗引发的争议迫使蒋介石为了平息各方不满而追究责任,身为"非嫡系"将领的李琰不得不暂时撤离前线指挥岗位。
1945年4月,湘西的深山老林里炮火连天。
日本第20军指挥官坂西一郎调集了八万精锐部队,企图翻越险峻的雪峰山,目标直指芷江机场。这个盟军在远东地区规模第二大的航空基地,不仅是驼峰航线的重要枢纽,更是对日本本土构成巨大威胁的战略要地。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在王耀武将军的指挥下,在长达两百多公里的战线上精心部署,准备给予日军致命一击。
李琰经历了常德会战的惨烈洗礼,如今已脱胎换骨。他并非出身黄埔军校,但通过在陆军大学将官班的深造,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军长施中诚的器重下,他带领57师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成为一支装备精良的美械部队。战士们手中的勃朗宁轻机枪和汤姆逊冲锋枪寒光凛冽,预示着他们即将在战场上掀起一场铁血风暴。
日军第116师团的两个步兵团刚突破武冈防线,李琰就迅速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他没有选择死守阵地,而是果断带领部队绕到雪峰山西侧的山口要道。这个决定非常高明,既借助山势让日军的大炮发挥不了作用,又利用茂密的树林作掩护,灵活机动地发动突袭。
57师的士兵们在七十二拐的险峻地段修建防御阵地,轻重机枪和迫击炮配合默契,形成了一道严密的火力封锁线,将日军部队牢牢地困在了峡谷里面。
这场战斗的关键在于灵活使用火力。面对日军的猛烈反击,李琰充分发挥了美式武器的优势:勃朗宁机枪在三百米范围内形成三层火力网,汤姆逊冲锋枪则在五十米内形成致命封锁。当敌人试图利用岩石建立临时防御时,
57师使用M2喷火器,喷出高温火焰,把日军掩体烧成火海。战后统计,光是在龙潭铺这场战斗中,我军就向日军阵地发射了超过2000枚迫击炮弹。
经过近一个月的包围,日本军队开始支撑不住了。第116师团的一位参谋在私人记录中提到:"我们每前进一点都要付出惨重代价,对方的火力比预想的要强得多。"绝望中的日军做出了极端行为,超过五百名士兵在指挥部里引爆了炸药,集体结束了生命。
绝境中的反抗更加点燃了57师的战斗意志,李琰迅速调整战术,指挥部队缩小包围范围,采取小股分散的方式展开全面搜捕。
就在这一刻,盟军的P-51野马战斗机仿佛从天而降,紧贴着峡谷底部呼啸而过,将日军的运输车队瞬间化为一片烈焰。趁着空中打击的间隙,地面部队迅速发起刺刀冲锋,原本被困在五公里狭窄区域的日军防线彻底崩溃。随着最后一面日本军旗在浓烟中无力地倒下,白雪覆盖的山谷中已经堆积了超过六千具敌军尸体,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18军的战绩。
湘西会战结束后,57师以两千多人的代价,取得了抗战后期最惊人的胜利,敌我损失差距极大。李琰的指挥能力展现了他对现代战争的精准理解:
他特别擅长利用地理环境来削弱对手的人数优势,同时还能巧妙地把美式武器的强大火力与步兵的快速进攻完美结合起来。
战斗结束后,我军清理战场时发现,日本军队的联队级别单位中,有超过70%的重型装备被丢弃。这一现象充分证明了"钢铁风暴"战术的巨大杀伤力。
这位将军为人谦逊,行事低调,可惜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场上,他的名字未能被更多人记住。
抗日战争胜利后,第57师作为74军的象征,乘坐飞机抵达南京,参与了对日军的受降仪式。这支部队以其黄埔军校的出身,成为了当时受降仪式上的模范代表。
